1. 铜渣的产生与特性
铜渣是铜冶炼过程中每生产1吨铜约产生2.2吨的冶炼尾渣,具有产量大、成分复杂的特点。其化学组成以铁(Fe)和硅(Si)为主,并含少量锌(Zn)、镍(Ni)、钴(Co)、铅(Pb)、硒(Se)等金属元素,主要物相为铁硅酸盐(如铁橄榄石)和磁铁矿(Fe₃O₄)。
2. 有价金属回收技术路线
根据铜渣的物理化学性质,回收技术可分为物理分离与化学分离两大类:
(1)物理分离技术
· 磁选法:针对铜渣中铁橄榄石等复杂氧化铁难以直接磁选的问题,需先通过氧化焙烧或还原焙烧将铁转化为磁性Fe₃O₄或金属Fe,再经磁选实现铁与铜的高效分离。
· 浮选法:适用于回收铜渣中的残余铜颗粒,但需预先调整矿浆pH和添加捕收剂以提高回收率。
(2)化学分离技术
· 还原焙烧-磁选联合工艺:
以氧化钙(CaO)为助熔剂,可显著降低还原反应温度(约200-300℃),破坏铁橄榄石结构,促进FeO释放并加速铁晶粒成核,铁回收率可提升至85%以上。还原剂可选用煤、焦炭或生物质。
· 浸出法:针对低品位铜渣或复杂组分,具有选择性分离优势,分为以下三类:
o 化学浸出:
§ 酸浸:利用H⁺与金属离子置换反应,初期受化学反应控制,后期转为扩散控制,适合回收铜、锌等。
§ 氯体系浸出:氯化物(如NaCl、FeCl₃)与金属形成可溶性络合物,适用于难溶硫化物渣。
§ 氨/碱浸:选择性溶解铜、镍,避免铁溶出,但需控制氨挥发和碱耗。
o 生物浸出:利用硫杆菌属(如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)氧化硫化矿物,通过直接/间接作用溶解金属,能耗低、环境友好,但浸出周期较长(需10-30天)。
3. 技术挑战与优化方向
· 铁橄榄石稳定性:需强化焙烧条件(如添加CaO或Na₂CO₃)破坏其晶格结构。
· 杂质干扰:铅、砷等有害元素需通过预处理(如硫化焙烧)或联合工艺(如酸浸-沉淀)去除。
· 经济性平衡:生物浸出虽环保但周期长,需结合堆浸或生物反应器优化;化学浸出需控制试剂成本与废水处理。
4. 应用前景
铜渣资源化技术正从单一金属回收向多金属协同提取发展,例如:
· 铁-铜联合回收:还原焙烧后磁选铁,尾渣酸浸提铜,综合回收率超90%。
· 尾渣建材化:剩余硅酸盐渣可制备微晶玻璃或水泥掺合料,实现全组分利用。
上一篇:钼精矿制备技术:原矿处理流程
下一篇:没有下一篇了